利用林地、草场、果园、农田等资源发展规模化蛋鸡生态放养。 鸡觅食昆虫、植物、腐殖质等天然资源,适量补料,鸡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科学饲养管理和安全保健措施等, 实现规模化生产,鸡蛋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乃至绿色食品标准。 同时,通过放养鸡控制植物虫害和草害 、减少或杜绝药物的使用 ,鸡粪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这是一种农林牧结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 规模化蛋鸡生态放养的意义
(一)生产优质鸡蛋,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之对化学药物超标等一系列问题的疑虑,使人们更加留恋起传统的田园牧鸡。 土鸡蛋备受青眯 ,价格居高不下 ,一般放养的土鸡蛋比笼养的鸡蛋售价高二倍左右。
(二)节省饲料
放养鸡自由采食植物性饲料 (草籽、嫩草等)和动物性饲料(蝗虫、螟虫等),在夏秋季节适当补料即可满足其营养需要,节省三分之一的饲料。
(三)投资少
笼养鸡需要较规范的鸡舍和笼具,投资较大。 而放养鸡鸡舍建筑简易,无需笼具 ,投资较小 ,适合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
(四)生物安全性高
田 园 、林 地 、草 场 放 养 鸡 ,生 态 环 境好,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饲养密度小。 再加上鸡只自由活动 ,采食天然饲料 ,机体健康,疾病少。 特别是山区的草场草坡有大山的自然屏障作用 , 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五)提高养鸡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省饲料、投资小、疾病少、生产成本低 ,产品售价高 ,规模化生态养鸡的有较高收益。
(六)减少虫害
生态养鸡 ,大量扑食多种虫体 ,配合灯光 、性信息等诱虫技术 ,可大幅度降低虫害的发生率, 减少生物农药的使用量,既保护农作物和果树、 降低生产成本,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也十分有利。
(七)缓解林牧矛盾和农牧用地矛盾
以山场 、林地 、草地放养鸡替代放牧牛羊,实现鸡上山、牛羊入圈,可以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林牧矛盾缓解。 同时能缓解草场的放牧压力、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草场资源。
总之 , 发展规模化生态养鸡好 处很多。 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农民协作组织、完善产业链,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牧工商一体化。 面向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可以做成大产业。 还能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 ,有利于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 从总的趋势看,这是当前养鸡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既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又有深远的意义 ,大力倡导,利国利民。
二、发展蛋鸡生态放养的优势
(一)政策支持
近年来,河北省紧紧抓住中国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加大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河北太行山产业带建设规划 ” 已将山场生态养鸡列为开发重点。 河北“燕山— —太行山区”特困连片地区的 22 个贫困县, 是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河北省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大力发展山区绿色、无公害柴鸡养殖,为蛋鸡生态养殖升级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二)区位优势
河北省环抱北京 、天津大城市 ,优越的地理区位,为河北省的农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以及京津冀大经济圈建设、生态园区 、 假日经济也为助于特色产品销售。 同时,区内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也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和流转。 土鸡蛋已成为超市、土特产礼品店、农家乐推崇佳品。
(三)资源要素
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条件好 ,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饲料资源丰富。 西北部多为山区 、丘陵和高原 ,山区面积 11.7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62%。 有广阔的林地 、草 山 草 坡 、果 园 等 资 源 ,夏 秋 季节 ,鸡可觅食的植物 (籽实 、嫩草等 )和动物 (蝗虫 、蚯蚓等 )丰富 ,适量补料即可满足其营养需要 ,节省饲料 ,且昆虫及软体动物体内含有抗菌肽,提高其抗病力。 尤其是山区的沟渠、林地的隔离以及大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可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放养鸡养殖密度小,排泄物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培植 、改良了土壤 ,有利于生态循环 。放养鸡舍及配套设施建设投资较少,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多、 经济欠发达的山区、丘陵地区 ,结合退耕还林 、精准扶贫等项目开展,发展生态养鸡。 广大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 , 也为生态放养鸡提供了发展空间。 利用林地、果园、草山草坡、农田开展生态放养鸡 ,实现立体种养 ,成为农林牧结合的新型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产业基础
经过多年对柴鸡的继代选育 , 产蛋量 、成活率 、饲料转化率等技术指标显著提高,“太行鸡”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赞皇县天然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种鸡场、金凯牧业种鸡场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 并发展了赞皇县天然、井经天山、临城县绿岭、涉县凤落沟等一批市县级龙头企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蛋鸡生态放养已逐步形成生产— —销售体系 ,种鸡生产及孵化 、饲料生产 、蛋鸡放养 、鸡蛋销售和淘汰鸡深加工等环节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五)技术优势
目前,形成以河北蛋鸡创新团队太行山推广试验站为中心的生态放养技术推广体系, 协同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社,对养鸡户实行送疫苗、送技术、送信息等服务,并对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及时指导和帮助。 养殖户积了一些养殖经验 ,专业育雏 、放养鸡的管理 、仿生饲料配制 、疫病综合防控等一些实用的养鸡技术逐渐被养殖户认可和应用,产蛋量、饲料转化率、存活率等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三、制约生态放养鸡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我省各地生态放养鸡发展较快,土鸡蛋也成为超市、土特产礼品店、农家乐推崇佳品。 但市场上销售的部分土鸡蛋存在新鲜度 、蛋壳洁净度差 、品质差异大 、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直接影响着土鸡蛋的销售及生态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 目前 ,生态放养鸡场规模普遍较小 ,一般在1000~2000 只 ,一家一场一 “品牌 ”的生产销售方式 ,组织化程度不高 ,从土鸡蛋生产到销售流转时间较长,往往超过了鸡蛋最佳保存期,且贮存、运输等条件差,导致土鸡蛋新鲜度差。 同时,由于放养鸡接触地面,夏季天热多雨、运动场泥泞,粪便得不到及时清理,易污染地面、产蛋窝垫料、鸡体羽毛,致使土鸡蛋蛋壳污浊乃至细菌超标。
另外,放养地的植被状况也影响土鸡蛋质量。 人工种植的苜蓿、草木樨等豆科牧草鸡喜食 ,其营养价值高 ,但退化的天然草场和土地条件较差的山地、 丘陵,生长的抗逆性较强的禾本科牧草 , 可食性差。 而且,放养地的植被状况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 河北大部地区春、夏、秋季野外有青饲料 、昆虫 、草籽等可供放牧鸡自由觅食 ,土鸡蛋品质较好 ;冬季则基本一片荒茫 ,放养鸡产蛋率降低 、土鸡蛋品质也变差。 不同放养地、不同季节放养鸡鸡蛋品质差别较大。
以及市场土鸡蛋产品杂, 以次充好、笼养鸡蛋充当土鸡蛋问题严重。
上述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土鸡蛋的生产 、销售 ,制约着生态放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四、规模化蛋鸡生态放养关键技术
(一)适宜放养鸡种优选
根据不同的放养场地、鸡的生产性能及蛋品品质,并结合市场价格确定适宜放养品种。 选择原则:适应性广、抗病力强;产蛋量高;体型大小适中;产品畅销。在鲜果果园(梨、枣、苹果)放养时,为防止鸡攀树啄食果实 ,应选腿短 、飞翔能力差的农大 3 号和乌鸡;在林地、果园(干果)、草场及草山草坡放养时,选本地鸡种(太行鸡)、绿壳蛋鸡或配套系鸡种均可。
(二)场址选择与设施建设技术
场址选择:符合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坡度小于 30 度;放养场地面积一般在 50 亩以上,最好有天然屏障,有足够放养鸡可食的饲料资源。
配套设施:鸡舍布列均匀,坐北朝南,间隔 150~200 米;棚舍跨度 4~5 米 ,高 2~2.5 米 ;每栋鸡舍 (棚 )能容纳 300~500 只的青年鸡或 200~300 只的产蛋鸡;设计并安装了自动饮水和供料装置 (见图 1、图2);诱虫设备 :用黑光灯或高压灭蛾灯诱虫;防兽害设备:放养区周围设置 1.5~2 米高的铁丝网或尼龙网护栏。
(三)放养鸡活动规律及适宜密度
不同饲养密度条件下,鸡的活动半径不同。 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鸡的活动半径逐渐增加,但 80%以上的鸡活动半径在100 米以内。 鸡的一般活动半径和最大活动半径与草场植被和地势有关。 植被好的山场,鸡的活动半径较小,而退化山场,可食牧草较少 ,植被覆盖率较低 ,鸡的活动半径增大 ;在平坦的地块 ,鸡的活动半径最大 ;而高低不平的地块 ,无论下行还是往上爬行 ,鸡的活动半径均缩小 ;活动半径还与鸡舍门口位置 、朝向 、补料和管理有关 。 一般往鸡舍门口方向前行的半径大 ,背离门口方向的半径小 ;大量补充饲料会使鸡产生依赖性, 其活动半径缩小;经过调教后 ,一般活动半径增大 ,对最大活动半径没有明显影响。
以林草畜平衡为依据,确定了适宜放养 密 度 :50~80 日 龄 阶 段 饲 养 40~80 只/亩;80 日龄以上饲养 30~40 只/亩为宜。 人工草场的放养场地密度可适当增加,并根据植被情况适当调整。
(四)规模化生态放养补饲技术
通过对蛋鸡放养补充技术的研究,包括饲料配制技术 、补料数量 、补料时间和次数的研究,提出了不同饲养期主要营养物质推荐量。 育雏期:在育雏舍内进行,参考该鸡种饲养标准。 放养期:在野外采食、奔跑,消耗较多的能量,因此,能量水平要高于笼养鸡(5%~10%)。 夏季可获得较多的青绿饲料,但冬季应注意青绿饲料及维生素的补充,其他营养与笼养鸡相当。 放养鸡产蛋率要比笼养鸡低 10~15 个百分点,因此,适当降低钙和磷水平。
青年鸡早晚(放鸡前及归巢后)补料;夏季补料量视植被及采食情况在该鸡种饲养标准减少 15%~20% , 冬季按该鸡种饲养标准执行。 产蛋鸡早、中、晚补料;夏季补料量视植被及采食情况在该鸡种饲养标准减少 5%~10% ,冬季在该鸡种饲养标准增加 5%~10%。
(五) 放养鸡的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放养鸡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发霉变质的饲料以及受外界应激因素 (雨淋 、温度变化等 )的影响 ,易感染或并发大肠肝菌病。 放养鸡接触地面,病鸡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土地,使得虫卵“接力传染”。 如天热多雨、鸡群过分拥挤、运动场太潮湿等,均会加快球虫病传播。
根据放养鸡的发病规律,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 ;采取 “全进全出 ”的饲养方式 ,划区轮牧。 在远离鸡舍的下风区设鸡粪处理场,周围用网围住,以防鸡刨食。 贮粪池搭建遮雨棚,防止雨水冲淋粪渣造成二次污染。 将清理出的粪便掺加适量秸秆粉及厌氧发酵菌种, 搅拌均匀后放入发酵池。冬季外界温度低, 加盖塑料薄膜增温,在发酵菌的作用下会发酵升温 。 经高温发酵,能有效杀死和消除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菌、寄生虫卵、蝇蛆、杂草种子等。
(六)标准化生产技术
《放养鸡场建设规范》 规定了放养鸡场的场址选择、规划布局、鸡舍建筑、附属设施(遮阳棚、栖架、诱虫和防兽害设施);《放养鸡兽医防疫技术规范》 规定了放养鸡饲养的环境要求 、进雏和产品 、卫生与消毒 、兽药使用及疫病监测等技术 ,这些标准为放养鸡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生产经营模式
(一)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生产模式
365 天生产模式: 产蛋产肉相结合模式,产蛋 6~7 个月,饲养 1 年出售。 具体时间安排:1 月上旬进雏(冬季育雏),3 月放养(春季育成 ),6 月上 、中旬产蛋 (牧草生产旺季产蛋),元旦淘汰。 生产周期 1 年。500 天生产模式:以产蛋为主模式,产蛋 1 年后淘汰。 具体时间安排:4 月下旬~5月上旬进雏 ,6 月中旬放养 ,10 月上旬产蛋,第二年 10 月上旬淘汰。
两种模式 ,各具千秋 ,生产中应根据当地情况决定。 在以肉仔鸡销售较好的地方 ,而鸡蛋销售不是主流 ,可以第一种模式为主 ;而以生产鸡蛋为主的鸡场 ,特别是具有建筑配套的鸡场,可以第二种模式为主。
(二) 适合不同养殖规模和发展特点的产销模式
“公司+科技+基地+农户” 产销模式:公司投资建设鸡舍 、农户承包 ,这种经营结构明确了主体之间的关联性和一体化;统一环境监测 、统一良种鸡苗供应 、统一组织生物防疫 、统一提供优质饲料 、统一饲养管理程序 、统一产品生产标准 、统一品牌销售,这“七统一”解决了鸡蛋生产的规模化 、标准化和品牌化 ,政府从政策上引导和扶持; 农户从主观上积极参与,提供产品;企业则作为一个市场媒介提供平台,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利益为纽带 、市场为导向 、科研为保障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公司统一收购产品,统一品牌销售。 协会负责技术培训、统一联系鸡苗、统一饲养管理程序、统一产品生产标准,协调解决公司与农户之间出现的问题,寻建利益共同点。 这种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共赢新观念,全面提升鸡蛋产品的质量,使放养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公司+科技+农户”模式:公司与科研单位合作 ,致力于新产品研发 ,生产品牌鸡蛋。 公司上挂科研单位,下联生产基地的农户 ,生产优质鸡蛋 ,提高产品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