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保障机制
4.1组织实施方法
在农业部畜牧业司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加强集成,与国家其他科技计划、产业发展计划有机衔接。
在主管部门和首席专家统一领导下,实行专家(育种和疫病控制等)与企业自愿结合组成的8~10个执行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大型育种企业及育种、禽病控制等多名专家组成,竞争承担种业项目。
申报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育种基础、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完善的育种设施;具有较强的育种投入能力;自主培育的黄羽肉鸡品种(配套系)已经通过国家级审定,且性能优越、推广应用面广。建立和完善以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逐步建设以家禽育种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种创新体系。
项目的考核采用以育种的遗传进展为主要目标,通过性能测定,确定育种成绩,可给予各个执行小组一定的启动经费,经过两个世代育种后在企业推广的品种(配套系)进行抽样测定,按照制定的考核项目确定优选小组。
采用研究单位、教学单位与相关肉鸡育种和生产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联合育种,实现资源 的有效共享。通过强强联合壮大育种企业的实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我国原有的和引进的遗传资源,研究开发能适应我国市场需要的产品,提高我国家禽育种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对于可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要完成品系的建立,使其可以与其他计划衔接或被禽类育种企业采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自主研究开发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引进国际高水平的一流人才,高起点地发展高技术,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4.2管理机制创新
肉鸡种业项目涉及多学科、多层次、多部门的协同研究内容,需要科研、教学和企业部门集成攻关,同时需要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以及产业和科技部门的协同。因此,该项目的实施由科技部门和产业部门牵头,组织研究单位、高校和行业优势企业联合攻关。在管理机制的刨新上,主要突出建设以肉鸡育种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肉鸡育种公司。
4.2.1 加强自主创新,为自主肉鸡品种选育提供有效科技支撑
基于我国的生产条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鸡新品种。通过项目支持,培养育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强化新品种培育、扩繁、示范和推广的有机结合,健全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的肉鸡育种技术和良种产业化创新体系,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肉鸡品种国产化的进程。
4.2.2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建立全国肉鸡育种科研协作网
联合全国力量形成肉鸡育种全国协作组,利用共同攻关的成果,采用研究单位、教学单位与相关肉鸡育种和生产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联合育种,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在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由研究、教学单位和育种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提出育种目标,制订育种计划,由国家重点肉鸡育种企业具体实施,肉鸡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产业化示范推广。科研攻关以专家为技术主体,以企业为实施基地,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发优势,实现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间的产学研相互融合。
项目的实施做到国家、部门、地方三力合一,人才、技术、资金高度集成;研究、开发同步进行。项目各课题有机结合、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对课题实行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优存劣汰、滚动支持,确保计划顺利完成。
5我国肉鸡种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5.1政策措施
肉鸡种业是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须充分认识肉鸡种业对于保障我国肉鸡产业良性与安全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肉鸡种业发展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公益性的系统工程。农牧、科技、发展、财政、金融、土地等相关职能部门须站在战略高度,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协调与组织领导,将肉鸡种业发展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加大政策和公共支持力度,在用地、融资、税费等政策上给予倾斜与支持。重点扶持资源场、原种场和推广服务机构建设;保障种鸡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与引导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各级制种企业、良种推广服务站的形式,逐步形成肉种鸡生产经营多元投资机制与市场运行体系,加快优良肉鸡新品种的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
5.2主要任务
5.2.1地方鸡遗传资源的测定与评价
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开展肉(兼)用型地方鸡遗传资源的遗传评估,包括生产性能测定、分子测定和独特性状评价,确定各品种资源的利用方向。
5.2.2确定育种方向与技术指标
快速型黄羽肉鸡配套系:开展繁殖性能、早期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饲养成活率及胸腿肌率等性状的选育。性能要求:种鸡入舍母鸡66周龄生产合格苗鸡数156只以上,商品代肉鸡49日龄平均体重1 800 g以上,饲料转化率2.1:1以内;饲养成活率96%以上,胸腿肌率39%以上。
中速型和慢速型黄羽肉鸡配套系:重点开展繁殖性、群体均匀度等性状的选育;同时,强化性成熟、肉质性状选择,从品种(配套系)的内涵上体现优质肉鸡的经济价值。性能要求:种鸡入舍母鸡66周龄生产合格苗鸡数145只以上,商品代肉鸡上市时的群体均匀度在85%以上。
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配套系):开展繁殖性能、早期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及适应性等性状的选育。性能要求:种鸡入舍母鸡66周龄生产合格苗鸡数160只以上,商品代肉鸡42日龄平均体重2 000 g以上,饲料转化率1.9:1以内,饲养成活率在95%以上。
5.2.3创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
根据全国肉鸡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和发展规划,采用企业申报、省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方式,创建国家肉鸡核心育种场,包括快速型、中速型和慢速型黄羽肉鸡和快大型白羽肉鸡核心育种场。
5.2.4制定肉鸡遗传改良技术标准
地方鸡遗传资源测定与评价技术规程:针对我国遗传资源特点和优质肉鸡消费特点,制定地方鸡遗传资源测定标准,测定内容包括产肉性能、繁殖性能、体型结构、特殊性能等,特别是关系到我国黄羽肉鸡市场特点的性成熟、肉质等性状。
肉鸡选育技术规程:规范肉鸡选育中的选种率、选种日龄、选种程序以及各性状选择的权重分配等,可由各个企业自行制定,也可统一制定。肉鸡、种鸡测定技术规程:性能测定准确和规范是选种准确最基本的前提。测定技术规程包括育成(雏)期、繁殖期饲养规程,体重、产蛋数、蛋重、孵化、性发育等的测定技术规范。各个企业测定方法相对一致,可较好地促进育种遗传进展和育种技术的进步。
育种测定设备条件的技术规程:制订肉鸡育种场相关设计和建设规范。在鸡舍环境控制、饲养设备、测定设备等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鸡生长发育的需要,充分表现遗传潜力。
育种场疾病净化技术规程:要求所有育种企业最大程度地关注育种鸡群的健康。只有净化好的鸡群才能取得最大的遗传进展。制订包括鸡白痢、禽白血病和败血支原体病等垂直传播性疾病的净化技术规程并实施。在兽医部门的协助下,育种场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并作为考核育种场的主要标准之一。
5.2.5 开展现有品种(配套系)的持续选育,进一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持续开展已经通过国家审定的黄羽肉鸡品种(配套系)的选育,全面提高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发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与各级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加强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5.2.6建成肉鸡育种与性能测定数据库
通过测定数据的分析与集成,建成国家肉鸡遗传改良数据库,包括地方鸡遗传资源数据库、肉鸡育种素材数据库、国家级审定配套系数据库和国家肉鸡育种核心场数据库。
5.2.7 开展常态化的肉鸡生产性能测定
充分利用国家生产性能测定站和家禽检测中心的现有条件,对通过国家审定且生产应用量大的新品种(配套系)肉鸡开展两年一次的定期测定,并公布测定数据。测定的数据可作为遴选和淘汰国家肉鸡育种核心企业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