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现代规模化肉鸡养殖增效创收方法探讨

1  商品肉鸡个体特殊性解析
      肉鸡有区别于蛋鸡和本地土鸡的生物学特性,在弹跳能力方面表现较差,性情相对较温顺,生长速度较快,骨骼、肌肉较为发达,体重较大,但在管理不善条件下,存在容易骨折、龙骨弯曲、胸囊肿等缺陷。所以,肉鸡养殖过程应予以科学化的管理,照顾其特殊性,最大化提高肉鸡产品合格率、减少残次率,从而达到最佳养殖效益。
2  肉雏鸡科学饲养要点
2.1 育雏温度掌控
      低龄肉雏鸡对温度要求极高,温度是关乎育雏成败的重要因素,经实践验证最佳育雏温度调控方法为:1 ~ 2日龄34 ~ 35 ℃;3 ~ 7日龄31 ~ 33 ℃;8 ~ 15日龄28 ~ 30 ℃,之后随日龄增长,每周可平缓降温3 ℃左右,至育成前温度下限不宜低于20 ~ 21 ℃。另外,还要兼顾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盛夏日间自然环境温度飙升、秋冬季环境大幅降温,温度调节就要灵活掌握 ;弱雏适应的温度比健康雏相对要高一些(平均高2 ℃左右)。总之,温度掌控要合适、平稳、降温有节律 ;全程监控雏鸡身体的舒适度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置异常情况 ;温控重点阶段在1 ~ 15日龄以内,务必达到肉雏鸡各日龄阶段最适应的温度值,这是本次育雏成功的关键。
2.2 限密均群
      随雏鸡日龄增长,特别是15日龄以后性激素逐渐分泌,禽类特有的啄癖、嗜血等行为逐渐显现,不合理限密均群,很容易引起群内互啄、异食癖等不良行为,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经生产实践摸索,肉鸡增重、饲料转化利用率与所占有的生活空间(面积)成反比,即密度越大养殖效果越差。现代全封闭式规模养殖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每只肉鸡所占的面积越小,鸡舍利用率越大、肉鸡群增重效果越好。因此,育成雏鸡脱温下架饲养后,实现最佳养殖效益需要合理调控单位面积上的饲养数量(密度),具体方法为:1 ~ 7日龄30只 /m2 ;8 ~ 14日龄25只 /m2 ;15 ~ 28日龄20只 /m2 ;29 ~ 42 日龄 15 只 /m2 ;43 ~ 56 日龄 8 ~ 10只 /m2。无论是网上平养还是地面垫料层饲养,规模化肉鸡养殖均需要纵向通风和温湿度衡控,确保空气质量达标、环境污染程度较小,才能实现防病促长相统一。
2.3 饮食源调节
      充足的饮水和均衡的全价饲料供应是肉鸡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有序的调控方法为 :1周龄雏鸡每1 000羽需要20个平底料盘,平均每50 ~ 60羽设置1个料盘 ;1周龄以后逐渐改用料槽,每只鸡早期占料槽5 cm,生长后期每只占7 ~ 7.5 cm,每20 ~ 30只需悬挂式饮水设备(吊桶)1个。合理饮水位置 :1 ~ 2周龄雏鸡每1 000羽需3.8 ~ 4 kg 饮水器15个 ;采用水槽供水的,每只鸡占水槽2 cm,塔型饮水器每100只鸡设置1个,乳头式饮水器每10只鸡设置1个。
2.4 空气质量掌控
      肉鸡具有禽类的一般性特征,恶劣的空气质量首先伤害其呼吸系统,而呼吸道疾病是鸡的头号杀手,必须严加防范。现代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下,随肉鸡群快速生长,其呼吸量和排泄量随之明显增加,必须根据外界环境昼夜气温变化、肉鸡日龄增长、体重增长等实际情况机动增加舍内通风量,严防粪尿发酵产生有害气体造成对鸡群的伤害。调控方法 :育雏前期以保温为主,稍加通风即可 ;最适风速为0.3 ~0.5 m/s;后期以通风为主,每1 kg 体重换气量春秋季为3 ~ 5 m3/h,夏季为6 ~ 7 m3/h。 
2.5 控湿管理
      现代规模化养鸡随群体快速生长,鸡舍内湿度变化较大,超出鸡群耐受值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肉鸡适应的相对湿度范围较大,50% ~ 70% 之间对其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笔者认为控制于65% 左右最为适当,这样既可避免空气过于干燥造成舍内粉尘含量超标,又可预防湿度过大造成舍内垫料潮湿,容易滋生细菌性、寄生虫性疾病,特别是可防止有机物霉变产生有毒物质“曲霉菌素”。
3  肉鸡品质改良增收策略
      实践中,为赋予产品品牌效应与质量公信度,在选择优势品种的前提下,还可以采取阉割手术,公鸡、母鸡均可实施阉割,以降低体内性激素含量,改变鸡当前性状,肉质得以改善,且增重效果、增收效益更佳明显;改善日粮营养配方,比如添加大蒜粉、杜仲粉、松针粉等有益的食药材,既可预防某些常见病,又可促进鸡的消化与促长,同时对肉质改善有帮助,据相关资料介绍,合理添加某些食药材,可促使肉鸡品质达到与土鸡品种相近的效果,应该在业内创新实践并加以推广。
4  全进全出
      实践中,现代规模化养鸡务必要坚持好“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否则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下的高疫病风险可能造成本场严重经济损失,这是国内规模养鸡实践吸取的血的教训,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另外,还要继续沿用的鸡场场所,务必要彻底清场、到位消毒灭源,并坚持足够休养期(3月以上),确保场(舍 / 栏)内各种病原体含量大量被抑杀、含量降至最低、达到安全指数范围内,方可继续进驻下一批次鸡群,这是规模鸡场预防历史病复发的铁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