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品种选育技术
土鸡具有肉多骨少、肉质醇香细腻、性情温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生长发育较快、性成熟较早、肉质细嫩及出肉率高等优点。 为了将这些特征性的优良遗传基因固化、纯化,就需要在本品种内进行科学的品种选育、提纯复壮,获得优良的核心种鸡群,之后再利用核心种鸡群批量繁育商品鸡群,逐渐形成规模化的优良品种体系,最终成就独具特色的本地鸡支柱产业。
2 建场规划布局要点
土鸡适度规模养殖 (1000~4000 羽) 较为切合实际,对保护生态环境及提高土鸡产品质量有利。 目前,土鸡养殖可分为生态散养(适合于农户创业、林果地下放养和山地放养等)和全封闭舍饲模式(适度规模化养殖,至少 1000 羽以上),两种养殖模式均需要根据本场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布局。
(1)生态散养。 农区农户自主创业,养殖规模较小,以生态散养模式为主,一般选择在天然次生林边和林间草地、自家林果园地等处建场,要求鸡场(舍)周边环境没有污染源, 远离重点居民区和其他养殖场,水电及交通便利,但要避免人流和车流等随意进出威胁到鸡群健康。 建场地址最好选择在向阳背风、地势相对高燥、水源及土壤无污染和通风排湿性能良好的地点。 根据当前养殖规模,规划建设相应面积的简易棚舍(栏),以供鸡群栖息、补料、躲避不利气候条件(防风、防雨雪、防暴晒等)和防止天敌侵害等。 鸡群卧位最好高于地面 1.4m 左右,粪尿可漏于地面,从而长期保持鸡舍(栏)面干燥、清洁。 为了节省建场(舍、栏)成本,建议农户可建两层以上的鸡架栖床。 鸡舍内部需要设置饮水器和补喂料的料槽, 饮水器和补料槽要求表面光洁、轻便和便于涮洗。
(2)适度规模养殖。 养殖数量达到数千羽以上,实施生态放养对周边环境破坏力较大,建议采取全封闭舍饲模式,选址要求和生态散养模式基本相同,但在鸡舍内部规划上要求更高,鸡舍内要求配置充足的饮水、补料、灯光、控温、控湿和通风等基础性设施设备。要配套建设兽医卫生室和饲料调制与储备室,确保日常生产活动正常运转。 要建设足够的机动栏舍,随鸡的生长发育灵活调控单位面积上的放养数量,避免过于拥挤诱发异食癖及各种常见传染病。 在鸡场下风位建设粪污、病死禽无害化集中处置配套设施。 有条件的规模鸡场可配套建设鸡舍面积 5 倍以上的运动场,商品肉土鸡在出栏期前 30 天左右可适当下架运动和接受自然光照,这有利于提高土鸡的消化能力及免疫力,同时可改善鸡肉品质。
3 日常饲养管理技术
(1) 调教驯化。 商品肉土鸡达到脱温下架标准(20~25 日龄,体重 0.2~0.3kg)基本上可实施散养,此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调教驯化,内容包括喂食和饮水行为调教、定时放养调教、归巢调教及紧急避险调教等,使鸡产生条件反射,形成固化的有利于管理的习惯性行为。 通过 7~10 天的适应性训练,使雏鸡迅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包括对当前饲料、温度、活动量、管理、应激源和防疫操作等的适应。
(2)合理分群放养。 随着鸡群的生长发育,适时机动组群,按照性别、体重和日龄基本一致的原则分群饲养,切忌群体过大造成不良后果,每群以 80~100 羽为宜。 一般在雏鸡 30~40 日龄时开始实施放养,农牧民应科学统筹, 最好选在春季当地日平均气温达到 18℃以上时开始放养, 至秋冬季平均气温大幅降低时停止放养。 生态鸡饮水供应一定要充足,在鸡活动范围内设置足够的饮水器,饮水应符合 NY5027 的相关规定。
(3)供给均衡营养。 根据鸡的日龄、生长发育、林地草地类型和天气情况等,科学决定补料次数、时间、类型、营养浓度和补喂料量,农区以瓜果蔬菜(切碎)配合精料饲喂效果最好,价格适宜且营养全面。
(4)做好防疫与疾病防治工作。 养殖过程中必须要 驱 虫 (肠 道 蠕 虫 、球 虫 )1~2 次 ,执 行 国 家 DB13/T.926-2008 的相关规定。 必须重视疫病综合防控,将兽医卫生防疫管理和生物安全防范措施贯穿于养殖全程,禁止场外无关人员、动物、车辆及用具等随意进出养殖场 ,最大程度地降低鸡群内外源性感染几率。 重点落实几种重大疫病的疫苗接种,新城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为必免病种,对鸡马立克氏病、鸡法氏囊病等高危病种应结合地方流行病学调查和本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疫苗接种,治疗其他常见病使用的兽药应符合 NY/T472 规定。 推荐使用中药复方散剂预防和治疗各种常见病,效果较好且毒副作用小,符合动物产品安全要求。 养殖期末实施全进全出管理,禁止将劣汰鸡留至下一批次饲养。